冯德莱恩发文说,欧洲和中国都是“全球经济重量级”经济体,中欧关系具有“全球性意义”,必须要有利于双方,有利于中欧人民和企业,欧盟要和中国“共同塑造未来”。 不过,她在日本访问时强调说,欧洲与日本是“亲密的伙伴和值得信赖的朋友”,因为他们拥有“共同的价值观”。 近两年,欧盟内部对中国的市场准入、产能过剩、出口管制等问题讨论很热,欧洲企业希望能更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,同时也担心中国的新能源、钢铁、电动汽车等产品在欧洲市场的“产能过剩”会影响本地企业发展。 冯德莱恩的发言,实际上是把这些现实诉求都捆在一起,既有合作的愿景,也有对中国的要求和施压。 在这场峰会之前,中欧经贸关系一直是欧洲政界和媒体反复讨论的话题。 今年中旬,欧盟先是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,又传出欧盟要对中国的电动车加征关税。 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都表示反对,认为欧盟的做法属于贸易保护主义,违反世贸组织规则。 欧盟方面则坚持认为要“再平衡”欧中经贸关系,也就是希望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,让欧洲企业在本地市场更有竞争力。 冯德莱恩在峰会后强调,欧洲不是反对自由贸易,而是要求“公平”,她点名要求中国要解决“市场准入”难题,还提到产能过剩和出口管制。 这几个词其实已经成了近几年欧美对中国的“老话题”,但从官方报道来看,欧方在这些议题上的立场一直没变。 值得注意的是,冯德莱恩在说到欧中关系时,提到要“共同塑造未来”,但同时也在强调要“维护欧洲利益”。 这种态度其实很典型,既要和中国保持合作,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,也要对中国进行制衡。 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心态,其实贯穿了整个中欧互动的过程。 再来看冯德莱恩对日本的态度。7月中欧峰会刚结束,冯德莱恩马上前往日本访问。 在日本,她公开表示,欧洲和日本是“亲密的伙伴和值得信赖的朋友”,还专门提到双方有“共同的价值观”,比如“公平、开放、尊重规则”。 她说欧日要“携手共进”,既要捍卫自己的利益,也要“塑造全球格局”。 这些话基本上就是把欧洲和日本的关系定位在“共同体”这个层面。 冯德莱恩的用词很讲究,她把欧洲和日本的关系定义为“西方盟友”,强调双方在价值观、规则、利益方面有高度一致。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对欧洲来说既是机会,也是挑战。冯德莱恩反复提“再平衡”,其实就是在找中间点,既不想和中国闹僵,又想让欧洲获得更多话语权。 整体来看,中欧关系面临挑战,但合作仍然是主流。未来双方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保持合作,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。